中国的省界为什么这样弯弯曲曲? 封建王朝划界的智慧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4:03 点击次数:107打开中国地图,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,各省的分界线弯弯曲曲,基本上找不到直线。这是为什么?
如此划分省界有重要的历史原因。古代划分省界有两个原则,一个是“随山川形便”;另一个就是“犬牙交错”。
随山川形便,简单的说就是以大山大河作为省的边界线。这种划分省界的办法,优点是省内的地形差不多,生活习俗大体一致,比较好治理;同时官员不用翻越大山,涉过大河去办事,方便省内管理,交流,节约行政成本。
具体例子有几个。河北和山西以太行山为界,山西和陕西又以黄河为界。江西与湖南以罗霄山脉为界,这两省与两广又以南岭为界。福建则是三面环山,一面临海。
但是,“随山川形便”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据政权。
最典型的就是五代十六国时期,北方的山西有北汉,西面的四川有前蜀和后蜀,南方的两广有南汉,东面吴越,东南的福建闽国,凡是地形可以封闭起来的地区,都形成了割据势力。
即便是到了近现代,还有这种情况出现,比如阎锡山占据山西,福建蒋光鼐、陈铭枢、蔡廷锴等人就搞过福建事变,广东的陈济棠也搞过两广事变。不过这时候交通已经比较发达了,地形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了。
因此,封建王朝在划分省界的时候,渐渐想到了一点,不能完全把山川河流作为各省的天然分界线,要适当的“打钉子”,尤其是四塞之地,一定要割一块出来,以免一些省关起门来闹独立。
比较典型的就是以下几个地方。
汉中盆地,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,刘邦赖以起家的地方。
就习俗和气候来说,汉中盆地更接近四川,和陕西相差比较大。在地形上讲,汉中北面的秦岭,比南面的大巴山更难翻越。因此,历次蜀地割据政权都牢牢把控住汉中,作为北面屏障。三国时期,蜀汉的刘备倾注全力与曹魏争夺汉中。正是因为夺取了汉中,蜀汉才能在地狭民贫的四川坚持那么久。五代十国时期,前蜀后蜀也是把汉中控制住才能立国。
元朝的时候,忽必烈发现了这个问题,大军翻山越岭很困难,于是直接把汉中划给了陕西,消除这一隐患。汉中归陕西省管辖的格局,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。
广西的全州、资源、灌阳等地。
我们浏览湖南地图的时候,就会发现西南角凹进去一块,这一块地就是今天广西的全州、资源、灌阳等市县。这些地方的人也吃辣,口音与湖南永州相近。因为在地理上,这里属于湘江水系,在生活习俗上,这些地方跟湖南更亲密。在历史上,这里先后属于零陵郡,荆湖南路,湖广布政司永州府,跟湖南关系更紧密。
这里为什么会划给广西呢?因为当时这里的少数民族和湖南的城步,新宁等地少数民族连成一片,经常起兵造反,全州等地又与长沙比较远,离广西桂林比较近。所以,在明洪武年间,朝廷直接把这些地方划出来,改隶属于广西的桂林府。如此一来,两省交界的少数民族就容易分而治之了。
直到现在,这些地方还有人在网上发帖,建议再划回湖南。
我们再来看看长江中下游地区。
元朝的时候,长江以北是江南行省,长江以南,东面是江浙行省,西面是江西行省。长江是行省天然的分界线。明朝的时候,首先打破以长江为界的局面,设立南直隶,把长江和淮河都纳入境内。到了清朝,拆分南直隶,分为安徽和江苏两个布政司,让两省境内都有长江和淮河,而不是以这两条河为界,就是防止地方割据,凭河自守。
长江中下游省份的划界,还考虑到一点,就是经济的均衡,通俗一点说,就是“肥瘦搭配”,江苏和安徽两省,都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,再搭上一块经济较落后的江北。
历代统治者似乎越来越重视一个问题,不能让大山大河成为各省的天然分界线。明朝初年,朝廷把黄河以北的安阳、新乡、焦作等地划归河南省管理,让黄河从河南穿境而过。清朝,在湖南湖北分治的时候,朝廷也考虑到了这一点,没有直接以长江或者澧水作为南北界限,不让河流成为天然屏障。
划分省界,也考量统治者的智慧。
中国的省界线,是长期磨合演变中形成的,综合了地形,民族,经济发展,管理便利等各种因素,因此不可能是一条直线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交通的便利,各省的界线也将越来越只有行政上的辖区范围的意义。